《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京成功召开
2018年8月19日,为进一步紧密跟踪学术前沿热点与学科发展趋势,有效开发并利用学术资源,提升期刊专业特色和学术影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成果推广,《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圆满召开。
会议得到了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46家单位的近百位领导、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钟山院士、于本水院士、黄培康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吴伟仁院士,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忠阳,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龙腾等出席会议。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院长、《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九届编委会主任张忠阳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对各位编委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共商刊物发展大计表示衷心感谢。张忠阳院长指出,航天领域是高技术集聚的核心领域,更兼蓄融合了多专业学科。《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始终坚持“传播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已逐渐成长为领域内权威的科研成果展现平台与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推动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要继续充分发挥期刊航天背景优势,以科研学术的融汇发展带动专业领域的创新突破。他对期刊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藉由编委会的引领推动,着力支撑期刊后续发展,进而导向性地带动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学科领域的进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黄培康院士对各位编委的到会指导表示欢迎。黄培康院士首先简要回顾了期刊的创刊背景以及近4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介绍了近年来期刊的发展成效和取得的荣誉,对历届编委会的指导表示感谢,对编辑部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黄培康院士指出,对期刊的未来发展,要从学术方向和服务对象两个方面考虑,要紧紧把握期刊发展方向和准确定位,要突出期刊的专业特色,希望在第九届编委会的指导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取得新的进步,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专业地位。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主办方之一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王一然在致辞中表示,将继续支持刊物发展,并在学术交流、科学知识普及以及国际化合作方面提供更多支撑。会议听取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编辑部主要工作的汇报,从期刊基本情况、期刊发展历程、近年来发展举措及成效、面临的环境与困境、发展目标与思路、未来主要任务等方面向与会编委进行了介绍。编辑部将努力创办国内顶级科技期刊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从科学定位、质量建设、与时俱进、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等方面介绍了发展思路,并重点提出依托编委会专家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和活跃度;构建完善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显著提升编辑水平和研究深度;借助新媒体和新兴技术手段,提升学术交流传播广度和深度;增强学术品质和能力素质,加快构建创新有为的编辑队伍。
在研讨过程中,与会各位院士以及专家对期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期刊未来发展寄予了新的希望。院士及专家分别从刊物定位聚焦、特色专栏建设、国际联动办刊、传播交流方式、学术影响提升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设性的建议。高屋建瓴的建议、情真意切的嘱托,体现了各位编委的殷切关注与真挚期盼。
会议由北京航天情报与信研究所所长、《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编委会副主任李啸龙主持,他表示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负责《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的具体编辑出版工作,作为展示专业发展、传播科技成果、构筑学术氛围、融汇创新思途的重要平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始终秉承发展初衷,在历届编委会以及各位院士、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下,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载体,并在相关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电子技术,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系统工程与可靠性,制导、导航与控制,通信与网络等栏目的发展研讨会中,各位编委立足专业视角、深度思维、开阔格局,对各栏目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2019年创刊40周年纪念主题活动展开了充分讨论,就如何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积极建言献策,为期刊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大量宝贵建议,各位编委的宝贵建议必将推动期刊在发展前进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光阴如水,静谧流淌,轻渡蜿蜒,韶华不负。回望期刊的发展,时光倏忽已近四十载,《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不断成长、蜕变跨越,发展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交流融合的渠道、知识传播的阵地,集中汇聚着专业发展的最新探索与尝试,产生共享着技术创新的最新模式与成果。
正是在历届编委会的倾情指导与真切关怀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硕果累累。在发展新征程蓄力启航之时,面对新形势、感悟新挑战,编辑部将寻求并发掘期刊发展的新途径、新格局。今后,在第九届编委会的引领带动和鼎力支持下,编辑部将全面规划、重点布局、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实现再提升、新转变、大跨越,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